Diver相关学术文献

Diver水位计系列产品在国内许多科研或生产项目中得以应用,部分公开文献对Diver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,我们将这些文献搜集后列出如下,供其他用户参考。如果我们遗漏了您的成果,欢迎您告诉我们。


    2018年

  1. 贾思齐. 沈北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[D].沈阳大学,2018.

  2. 2017年

  3. 姚庆健. 郭屯煤矿含水层参数计算及井筒沉降与偏斜机理分析[D].安徽理工大学,2017.
  4. 郑紫文. 新疆伊犁—巩乃斯河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及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[D].长安大学,2017.
  5. 李鑫. 峰丛洼地岩溶泉水文过程对比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6. 王芳. 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,2017.
  7. 张竞,王旭升,胡晓农,卢会婷,马震.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分补给机制的模拟——以苏木吉林湖区为例[J].湖泊科学,2017,29(02):467-479.
  8. 汪迁迁. 淮南采煤沉陷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试验及形成机理研究[D].安徽理工大学,2017.
  9. 张汉雄. 舟山东港围海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10. 钟亮. 海湾砂质潮滩海水—地下水相互交换定量化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11. 周抗旱. 胶州湾洋河口泥质植物沼泽潮滩水化学环境及海水—地下水交换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12. 李彦漫. 大亚湾某沙质剖面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携带营养盐的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13. 易小波. 西北干旱区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壤物理性质模拟试验研究[D].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2017: P14, 38.
  14. 罗满华. 胶州湾西岸某泥质潮滩地下水—海水相互交换及营养盐迁移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.
  15. 安安. 用~(222)Rn天然示踪剂评估大亚湾海底地下水排泄及营养盐输入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7: P17.

  16. 2016年

  17. 刘帅帅. 莱州湾海庙后潮间带海水地下水相互交换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18. 孙志超. 地下水排泄区潜水动态特征与水均衡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19. 冯嵩. 莱州湾南岸水化学特征及其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0. 张艳. 氡同位素示踪莱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1. 刘艳. 海潮引起的滨海地区地下水位波动的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2. 王偲. 浅层低渗透地层水平井降水试验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3. 孙厚云. 德阳市基于湿地系统的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[D].成都理工大学,2016: P44.
  24. 吕健. 分段封闭水锤洗井工艺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5. 文杰. 地震与降雨作用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6. 王强民. 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相互作用研究[D].长安大学,2016.
  27. 王超月. 潮汐和海浪引起的海岸带含水层地下水动态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: P60.
  28. 马倩. 地下水—海水相互交换量化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29. 秦国强.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抽水试验中的应用[J]. 地下水. 2016(3): 82-83.

  30. 2015年

  31. 任路. 毛乌素沙地地表—包气带—浅层地下水热量传输的研究[D].长安大学,2015.
  32. 黄亚楠. 海潮引起的水平海底地下水与海水交换量的解析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5.
  33. 肖凯. 长江口北支盐沼地典型剖面地下水流数值模拟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5.
  34. 陈立. 长治盆地群采区含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5.
  35. 易连兴,卢海平,赵良杰,王喆.鱼泉地下河示踪试验及回收强度法管道结构分析[J].工程勘察,2015,43(02):46-51.
  36. 杨絮. 长白山区森林—沼泽复合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[D].华东师范大学,2015.

  37. 2014年

  38. 张欢. 海岸带咸淡水界面和地下水位动态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4.
  39. 郑涛. 曹妃甸地区海底地下水排泄的定量化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4.
  40. 尹立河,张俊,王晓勇,黄金廷,马洪云,董佳秋,贺帅军.基于地下水对洪水响应的含水层水力参数反演[J].人民黄河,2014,36(10):58-60+64.
  41. 罗延婷, 王耀邦, 岳永峰, 等. 基于Mini-Diver的降水头试验在砂砾石层的应用[J]. 人民长江. 2014 (15): 86-88.
  42. 侯利佳. 莱州湾南岸泥质潮滩海水—地下水相互交换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.
  43. 张德朋. 利用多种方法计算巴丹吉林沙漠湖面蒸发量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6: P22-24.
  44. 郑盛涛. 上海崇明岛南岸某剖面长江水—地下水相互作用定量化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5.
  45. 徐国策,刘海波,申震洲,王金花,冉大川,李占斌,李鹏.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电导率时间稳定性分析[J].农业工程学报,2015,31(10):115-121.
  46. 傅颖. 承压含水层井孔水位的气压效应分析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5.
  47. 华兴国. 成都市红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成因研究[D].成都理工大学,2015.
  48. 卢会婷. 巴丹吉林沙漠苏木吉林湖区水分平衡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4.
  49. 博士论文:苗晋杰. 莱州湾南岸海(咸)水入侵动态监测及演化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4: P45-53.
  50. 于文龙. 基于地下水对洪水响应的含水层水力参数反演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4.
  51. 周仰效, 李文鹏.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[M]. 科学出版社, 2014.

  52. 2013年

  53. 沈建根. 毛乌素沙地作物耗水规律及蒸散发过程模拟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3.
  54. 史入宇. 地下水严格管理示范性建设技术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3.
  55. 钱静. 脉冲式入渗水在包气带运移的试验观测和数值模拟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3.
  56. 郑昊安. 节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特性研究[D].新疆农业大学,2013.
  57. 路莹. 浅层地下水系统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研究[D].吉林大学,2013.
  58. 黄金廷. 半干旱区蒸散发对地下水变化响应机制研究[D].长安大学,2013.
  59. 董佩. 双层介质水位升降与空气流相互作用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2013.
  60. 贾承霖. 近海岸地下水观测孔中盐分分子扩散的观测与分析[D].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, 2013: P14-23.

  61. 2011年

  62. 刘久荣,韩征,林沛.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网建设[J].城市地质,2011,6(04):1-3+35.
  63. 刘慧,吴彬,王智.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大型抽水试验中的应用[J].水利水电技术,2011,42(12):12-15.
  64. 贺慧蕾. 地下水位远程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[D].北方工业大学,2011.
  65. 郭玉川. 基于内陆干旱区生态安全的地下水位调控研究[D].新疆农业大学,2011.

  66. 2009年

  67. 卞振举. Diver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在加拿大圭尔夫市的应用[J]. 中国水利, 2009(15): 64.
  68. 耿晓明. 无线数据传输水位监测仪的研究[D].南京理工大学,2009.
  69. 卞振举. 斯伦贝谢水务Diver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[J]. 中国水利, 2009(11): 66.

  70. 2008年

  71. 周磊,王翊虹,林健,叶超,董殿伟,郑跃军,万利勤,李文鹏,周仰效.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优化设计[J].水文地质工程地质,2008(02):1-9.
  72. 张忠远. 智能水位监测仪的研究[D].南京理工大学,2008.
  73. 吴庆华,高业新,蔺文静,张薇,靳晓颖,韩玉英,王贵玲.华北东部平原深层抽水井水跃值计算方法及其规律研究[J].水文地质工程地质,2008(06):29-32+37.

  74. 2007年

  75. 朱瑾,霍传英,姜越,弓小平,李和生,王俊桃,李文鹏,周仰效.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[J].水文地质工程地质,2007(02):8-14.
  76.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法[J]. 周仰效, 李文鹏.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. 2007(01)
  77. 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[J]. 董殿伟,林沛,晏婴,刘久荣,叶超,郑跃军,万利勤,李文鹏,周仰效.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. 2007(01).
  78. 王庆兵,段秀铭,高赞东,徐慧珍,殷秀兰,李文鹏,周仰效.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位监测[J].水文地质工程地质,2007(02):1-7+14.

  79. 2006年

  80. 李明良. 地下水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示范区建设与实践[A]. 中国水利学会、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.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(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)[C].中国水利学会、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:,2006:4.
  81. 袁瑞强.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特征及其向海输送[D].中国海洋大学,2006.
  82. 魏进兵. 水位涨落诱发水库滑坡的机制研究[D].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(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),2006.